購物車
|
Facebook
關於頡能
富氧空氣
鍋爐節能系統
氧森室內空氣調理系統
車用/個人空氣活氧機
產品介紹
最新消息
常見問題
聯絡我們
台大最新研究:髒空氣比每天一包菸更增肺癌風險!專家5配戴口罩建議
首頁
|
最新消息
|
空氣消息
台大公衛學院發表最新研究成果,交叉分析歷年肺腺癌病人數據及空氣污染指數,估算出長期暴露在一定濃度以上的 PM2.5 中,致癌風險比每天抽一包菸還高。這是全球第一份分析 30 年空污和肺腺癌相關性的研究報告。
肺癌向來以癌症中的三冠王而令人聞之色變:死亡率第一、發現時已晚期的比例最高,還有醫藥費最貴。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指出,2021 年台灣肺癌新確診人數以些許差距凌駕大腸直腸癌,成了「四冠王」。
台灣的肺癌患者中,肺腺癌佔比高達約七成,遙遙領先其他類型的肺癌。尤其特別的是,台灣肺腺癌和歐美國家很不一樣,不抽菸也遭殃的比例特別高,一直是一個困擾醫學界的難解謎團。
過去已有不少專家猜想,除了台灣人特殊的基因背景外,空污懸浮微粒(particulate matter,縮寫 PM)是導致不吸菸肺癌的「藏鏡人」之一,特別是其中的 PM2.5,指的是粒子直徑小於 2.5 微米(1 微米=百萬分之一公尺)的細微顆粒,大約 28~30 顆才如一根頭髮粗。
汽機車和燒煤、柴油、木柴都會產生 PM 2.5,因為粒徑小,可以深入肺泡,並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,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。長期暴露在懸浮微粒中,不只肺癌風險增加,也更加容易罹患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。
吸髒空氣就彷彿每天抽菸
PM2.5 和肺腺癌有關,但以往較缺乏暴露時間的研究。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團隊利用國內 1997~2020 年的肺癌病人登記資料,搭配環境部 2005~2020 年的全國 PM2.5 監測數據,並以數學模型整合空污 PM10 數據等紀錄,回推病人確診時間點前 30 年之間的 PM2.5 濃度。罹癌個案當中,時間最遠可回溯至 1968 年。
研究已發表於《Environmental Research》,是全球第一份解析 30 年空污和肺腺癌相關性的報告。交叉比對吸菸、非吸菸等因素的分析結果指出,如果居住地區的 PM2.5 濃度多增加每立方公尺 10 微克,則肺腺癌風險將比罹患其他類型肺癌高出 4.4%,換句話說,髒空氣引發肺腺癌的風險比起重度吸菸(註)導致其他類型肺癌的風險更高。
該研究點出身處空污環境下,首當其衝的族群:如果連續 30 年暴露在一定濃度的 PM2.5 中,特別是女性、不吸菸者、65 歲以上成年人,以及帶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(EGFR)基因變異者,肺腺癌風險的升高幅度最明顯。
專家建議,政府在修正現在的空氣品質規定時,應訂定更嚴格的 PM2.5 濃度界限,如此一來,民眾也能更有警覺心。
同時,也需要打造更好的公共交通網、限制燃煤電廠和減少工業排放空污,還有推廣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,並且應設計空氣污染監測 APP,隨時提醒國人空污嚴重時盡量不要外出。
在空污中保護自己,如何選擇合適的口罩?
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根據民眾的日常活動及場域,提出 5 個選戴口罩建議:
1. 如果在交通繁忙時段騎機車或腳踏車上路,可以佩戴附加活性碳的拋棄式防塵口罩(符合 CNS14756),除了吸附車輛廢氣中的有害氣體,也能過濾掉混合在廢氣裡的微粒和道路揚塵。由於這類口罩的活性碳會吸附污染物,長期使用後可能失效,因此不建議長時間重複使用。
2. 戶外 PM2.5 濃度偏高時,建議佩戴防霾(PM2.5)口罩(符合 CNS15980),以濾除空氣中的 PM2.5 微粒。
3. 整理居家或身處工作環境時,可能因為吸入灰塵或過敏原而導致打噴嚏、流鼻水或咳嗽等過敏症狀,建議可佩戴拋棄式防塵口罩(符合 CNS14755),過濾掉環境中的灰塵和潛在過敏原。
4. 要前往醫療院所就醫或探病時,建議可以佩戴一般醫用口罩(符合 CNS14774),以濾除在院內與他人接觸過程的飛沫和病原菌(屬於空污分類中的粒狀污染物)。另外,離開醫院後務必將口罩丟進垃圾桶,不要重複使用。
5. 如果氣溫驟降或溫差大引起鼻子或臉不舒服,建議可佩戴棉(布)口罩,達到口鼻保暖效果。
註:目前各縣市皆有公費提供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(LDCT),能早期發現肺部腫瘤,可以申請免費接受篩檢的對象之一即是吸菸達到 30 包-年的重度吸菸者。計算方式是每天 1 包菸,連抽 30 年,或是每天 2 包菸,抽 15 年,都符合 30 包-年的條件。
出處:康健網站
詳細請參閱:
https://cancer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1206
最新消息
頡能新聞
氧氣新知
空氣消息
產業新聞
健康新知
回上層